何謂管樂團?近來瞧瞧人家怎麼說吧!

管樂團(BAND)這個名詞,相信對現今許多人還是十分地模糊,常常還可能和「管絃樂團」有所混淆,即使是古典音樂工作者或是學生對於這個名詞,也可能覺得陌生並產生疑問,在這裡,筆者先用BAND這個名詞,來總括翻譯成「管樂團」。在國內,只要是管樂器加上打擊樂器的器樂合奏樂團都稱做管樂團;但在美國,會因其樂團的編制,而用不同的名字來稱呼。因為此部份又牽涉到整個樂團所發出的音響效果,牽涉甚廣,所以不在此處詳加討論。管樂團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所發展成只有管樂器及打擊樂器的新興「室內」器樂合奏樂團1;但事實上,它只是軍樂隊(Military Band)更精緻化的改良,而產生的樂團組織。

雖然一支只有純粹管樂及打擊樂器的合奏樂團,但它同樣有著和管絃樂團一樣的寬闊的音域,及豐富多變的音色,因此也提供了它具有演奏任何形式音樂的能力。在國內,這樣的音樂表演形式,一直處在不被重視的地位,一般人欣賞音樂還是會以管絃樂團、聲樂、鋼琴或是絃樂器獨奏等為主,很少主動去欣賞一場純管樂團的音樂會。造成這樣的原因,追究其源不外乎:第一點是管樂團的音樂表現力,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中尚未被大眾所普遍接受及瞭解;在大眾的普遍印象中,管樂團就是等於老式軍樂隊或是街頭的送葬西樂隊,所奏出的曲子不是進行曲、愛國歌曲,就是拙劣的送葬音樂。第二點是音樂工作者對於這樣的音樂表現形式並不瞭解,作曲家對管樂團的配器法亦不甚熟悉,完全憑藉著管樂器在管絃樂團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印象而寫作,如何能寫出表現管樂音樂精緻的一面呢?此外,一般大眾或是音樂工作者沒有機會欣賞到一支優秀的管樂團,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其實,管樂團在台灣的發展已日漸蓬勃,現今的管樂團已不再是處於從前那樣的草莽時代,在於音樂上,已朝演出藝術性質較高的曲目上發展,音響效果的精緻化,也為現今管樂團追求的目標之一。在學校教育方面,中等學校以下的管樂社團發展已有相當的雛形,而在許多大專院校中的管樂社團也發展的不錯,社會中的管樂團體也有一定的演出水準;反倒是在大學音樂系中的管樂合奏(團)課程確是寥寥可數,音樂人本身已不重視這樣的發展,怎教不是學音樂的大眾如何去欣賞這樣的藝術表演型態,又如何讓從音樂系管樂組畢業的學生瞭解什麼是管樂合奏的聲音,進而去指導各級學校或團體呢?相形之下,鄰近的日本有數千個管樂團,及一套完善的管樂團養成方法,更不用提美國擁有幾萬個管樂團。

2.因此,筆者想先藉由單純的管樂團概述,闡述管樂團概念中一些重要的課題,希望藉由這樣的寫作方式,讓大家能更深入瞭解管樂合奏的歷史背景及基本概念,也藉此讓大家能喜愛上管樂合奏這項表演藝術,進而推動國內的管樂團發展。


P.S
1這裡所謂的「室內」是要與室外的行進樂隊(Marching Band)與室外行進軍樂隊(Military Band)有所區分。
2 參閱蔡盛通:1994:pp.147-155



 



一. 管樂團的定義

「管樂團」是指由一群的銅管樂器、木管樂器與打擊樂器所組成的器樂合奏團體3。在管樂團的定義當中,可以由二個字的字源來探討,一是BAND,一是WIND。BAND一詞,原意是指一群人一起演奏樂器,之後引伸為廣泛的義意,即泛指各類型器樂隊(團)之意;就狹義而言,通常是指一群管樂器的演奏者所組成的合奏團體。而WIND一詞,原意指的是風或是呼吸,然而管樂器的吹奏,就是靠呼吸的氣流通過樂器而發出聲音,因此,WIND一詞也引伸為管樂器的總稱,就複數而言,則是泛指一群管樂器的演奏者。由此看來,BAND和WINDS都可以指稱是一群管樂器的演奏者之意。因此,只要是由管樂器(包含其家族樂器)為主體,且與打擊樂器所組成任何形式的器樂團體,都可以稱做管樂團。

但在BAND的字義上,還有一些具有彈性的定義,像有些樂團冠上了BAND之名,但卻不是屬於「管樂團」,如幫舞者伴奏的舞蹈樂團(dance bands)、流行的搖滾樂團(rock bands)等,這些含有絃樂器且不是以管樂器為主體的器樂重奏團(ensemble),在學術上而言,還是將它們歸屬於管絃樂團(orchestras)類之中。但是還是有例外之處,像是在一個大型的室內音樂會形式管樂團(large concert-type band)中,會加入一至二把的低音大提琴,甚至是大提琴,但是在這些管樂團中的絃樂器,只是非常小的一部份,而其功能是為了要柔和低音部及補足管樂器表現上的一些缺點,如無法撥奏。因此,像是在管絃樂團(symphony orchestra)中,組成的主體是大多數的絃樂器,之後再加上小部份的銅管、木管與打擊樂器而組成。在此我們已能清楚的加以分辨出管樂團與管絃樂團基本上的不同,這樣的不同,則是歸因於使用何種樂器組合為主體。

此外,也有一些是以管樂器為主體的樂團,同時也使用了BAND這個名詞,但也不是意指著管樂團,如不包括木管樂器的銅管樂團(brass band)、室外表演的行進樂隊(marching band)、爵士樂的大樂團(big band)等,這些形式的樂團則是又有各自的發展歷史,及一套組織及配器法的構成,因此也並不在本篇文章討論的範圍之內。


總而言之,BAND這個字只是個大體上對管樂團的稱呼,指的是包含管樂器及打擊樂器的室內音樂會形式樂團,或是英國所指稱的室內音樂會形式的軍樂隊(Military Band)而言。但在美國,會因其樂團的編制及音響效果的差異,而用不同的名字來稱呼室內音樂會形式的管樂團及軍樂隊。如:

Concert band

Symphony band【Symphonic band】

Wind (and percussion) ensemble

Wind (and percussion) orchestra【Symphony (of) winds、Symphonic winds 、Wind Symphony】


在樂器的比例上,並沒有一定規格,儘管有多數管樂團指導者與作曲家大力主張統一,但還是沒有嚴格的界定。現今在英國,還是以舊有的軍樂隊(Military Band)這個名詞來稱呼管樂團。







二. 管樂團發展的歷史沿革

管樂團的歷史沿革可從兩個方面來探討,一是軍樂隊的產生及發展,另一則是管樂合奏音樂(harmoniemusik)的產生與發展。

(1)軍樂隊的產生及發展

1. 在歐洲的發展

軍樂的產生,顧名思意一定和軍事用途有著很大的關係,如發送信號、鼓舞士氣、供軍隊行進間使用等等。管樂器宏大的聲響及穿透力,便是在戰場上使用樂器的不二選擇,例如,希臘及羅馬時代,征戰凱旋歸來的軍隊,一定由號角手帶領著整個軍隊前進。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時,軍隊以使用蕭姆管(shawms)5、風笛(bagpipes)、號角(trumpets)6及鼓演奏音樂,以提昇軍隊士氣來幫助作戰。在文藝復興時期,軍樂隊也開始有了組織化,騎兵會使用號角,步兵則使用短笛(fifes)及鼓。而在此時,管樂器組合的演奏,也開始出現在貴族及平民之間,而不僅僅是為了軍事用途而使用。貴族間會因社交場合的需要而組織樂隊演奏音樂,平民也會為了興趣而組織樂隊(town Band)7自娛,因此非官方形式的軍樂隊開始出現。

軍樂隊有了較規模的發展,應是從十七世紀的三十年戰爭期間(1618-48)8開始。在此之前,歐洲的軍力都是臨時招募而來,戰後即解散。此時形成常備軍隊後,要訓練士兵依照一致的步伐、節奏集體行走,因而產生了進行曲(march),軍樂也成為軍隊中發展的重點。在十七世紀歐洲的軍樂隊所使用的樂器還是以蕭姆管與鼓為主,十七世紀後半葉之後,由蕭姆管改製成的雙簧管(oboe)便代替了蕭姆管,也加入更多的管樂器,如低音管(bassoon)、自然號(natural horn)9及長號(trombone)來增加中低音音域的聲響。英國在十七世紀末期也開始成立軍樂隊,在十八世紀初期,一般軍樂隊的編制包括兩支短笛、兩支雙簧管、兩支自然號、一支或兩支號角、兩支或三支低音管及一支長號。

在十八世紀中,又加進了補足低音的蛇號(serpent)10,在G. F. Handel(1685-1759)的皇家煙火(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1745)中可見得到這樣的配器法,只是編制更為龐大。十八世紀後半之後,單簧管(clarinet)也加入了歐洲軍樂隊的行列之中,十八世紀末期典型的法國軍樂隊編制包括六支單簧管、一支短笛、三支低音管、兩支自然號、一支號角、一支蛇號及若干個鼓。

在十八世紀軍樂隊的演奏曲子還是以進行曲為主,大部分是由樂隊指揮譜寫,小部份由其他作曲家譜寫,如F. J. Haydn(1732-1809)在第一次拜訪倫敦時,便譜寫了幾首的軍隊進行曲。在十八世紀還有一個對歐洲軍樂有重大影響的地方,即是土耳其音樂(Turkish Music)的傳入。因為土耳其音樂中豐富的打擊樂器,影響到了軍樂隊中打擊樂的發展,使軍樂中不再只有單調的小鼓,更加入其它的打擊樂器,如大鼓、三角鐵、鈸及鈴鼓。

法國大革命期間(1789-99),大歌劇院及音樂廳接連被迫關閉,許多任職於此的樂師,不得不考慮加入軍樂隊之中以維持生計,無形之間許多傑出的軍樂隊於焉形成。此時在一般樂隊之中,大約有七十名的成員,樂器的編制力求平衡且注重音色;許多法國作曲家也開始創作音樂給軍樂隊,並時常舉辦給軍樂隊表演的音樂節,1802年共和禁衛軍樂隊(Garde Republicaine Band)成立,並快速擠身於世界最好的軍樂隊之一。在十九世紀初,擁有數百名成員的軍樂隊已在歐洲到處林立。1838年,一千兩百名軍樂隊成員,在柏林的一場向俄皇致敬的音樂會上集體演奏,其中包括了十六個步兵團軍樂隊及十六個騎兵團軍樂隊一千人,及兩百名鼓手。1854年Adolphe Sax11重組了法國的軍樂隊,加入許多改良後的管樂器,如薩克斯風(Saxophone)12、活塞式銅管樂器等,也為擴張音域而製作許多的家族樂器。因此,如英國在十九世紀中已有完整的軍樂隊編制,而軍樂隊的音樂表現力隨之提升許多,演出曲目方面當然更為精進,不再只是演奏進行曲,因此開始以改編管絃樂作品為主,如歌劇的序曲或曲選。

總之,管樂器在十七、十八世紀間不斷的演進,但是到了十九世紀才漸漸受到正統音樂家的重視,並且開始寫作音樂給軍樂隊。在此期間,管樂器也有著許多的改革及創新,在音色、音準及靈敏度上,都有很好的表現,如此一來,使得管樂器在演奏水準上大有進步。如此一來,軍樂便漸漸脫離了原來的功能,不再只是為了軍事用途,而開始在傳統音樂的殿堂上有了一席之地。



2. 在美國的發展

美國是世界上管樂團發展的重要國家,所以攸關管樂團在美國的發展歷史,理應單獨加以敘述。由於美國的歷史只不過短短兩百多年,軍樂隊的發展制度大多承襲歐洲,管樂團在美國也幾乎與歐洲平行發展。美國於1775年在獨立戰爭時期的大陸會議中,通過成立海軍陸戰隊,並有一由短笛手和鼓手組成的樂隊隸屬其間,此即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樂隊(Marine Band)之始。其後戰爭結束,所有軍隊及所屬樂隊即被遣散。1789年美國國會因戰備需要又再度成立海軍陸戰隊,陸戰隊亦隨即成立樂隊;此時,軍樂隊焉然成為軍隊的精神像徵。1800年海軍陸戰隊樂隊於華府首次舉行露天音樂會,樂隊的編製為兩支雙簧管、兩支單簧管、兩支法國號、一支低音管及一個大鼓。此後,海軍陸戰隊樂隊一直是總統身旁的伴奏樂隊(President's own)、亦是美國軍樂隊的代表。

1810年之後,美國各地開始成立軍樂隊。直到十九世紀中,美國的這些地方軍樂隊,一直沒有什麼進展,依然是編制小且設備簡陋13。十九世紀中期之後,有幾位傑出的樂隊指揮,靠著他們指揮、行政及推廣能力,成功的將軍樂隊的表演形式推廣至全國,如Patrick S. Gilmore(1829-92)喜好組織上數百人的大樂隊演出,之後的John PhilipSousa(1854-1932)在1880至92年間擔任海軍陸戰隊樂隊指揮,卸任之後,便組織自己的樂隊(Sousa Band),巡迴國內及國外演出,而所寫作的進行曲,當時更是美國民眾最受歡迎的曲目。

此時的美國軍樂隊形式,和法國大革命之後所法展出的軍樂隊相差不多,而現今美國的軍樂隊以此作為模型,更動不多,最多只是樂器調性的選擇;而演出的曲目除進行曲之外,也亦是管絃樂改編之作品,改編手法以小提琴移到單簧管,中提琴移到單簧管第二或三部、中音單簧管及薩克斯風,大提琴移至上低音號(Euphoniums)或是低音單簧管;長笛及雙簧管不變,有些句子會加到降E調單簧管上;管絃樂團的單簧管聲部移至短號(cornets),其他的樂器聲部幾乎不變。



3. 二十世紀後的發展

1900年之後,軍樂隊已有一套完整的編制及及訓練方式。各個國家都擁有自己的軍樂音樂學院,如英國皇家軍樂學校(Royal Military School of Music),來養成軍中的音樂人才。軍樂隊從二十世紀之後所發揮的功能已完全和一開始的原則大不相同,二十世紀後的軍樂隊的功用,除了國家慶典的演奏之外,就是勞軍及平時在各地方舉辦音樂會以親近民眾。此時的軍樂隊演出形式,也開始由戶外進入了室內,因此,為了音響效果上,便加入了低音大提琴來調和音響。作曲家也開始為這樣的「室內音樂會形式的軍樂隊」寫作曲子,如G. Holst(1874-1934)兩首給軍樂隊的組曲(First Suite for Military Band in Eb;1909及Second Suite for Military Band in F;1911)、Vaughan Williams的英國民謠組曲(English Folk Song Suite;1923)及雄壯觸技曲(Toccata Marziale;1924)等作品,還有其他的作曲家如 I. Stravinsky(1882-1971)、D. Milhaud(1892-1974)、P. Hindemith(1895-1963)、D. Shostakovich(1906-75)等也創作了許多軍樂音樂,這些作曲家的軍樂作品,便帶領了軍樂隊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但在二十世紀中期之後,歐洲的軍樂隊發展似乎陷入了停頓,而在美國方面確是迅速的發展。歐洲軍樂隊在此時,演出的形式還是一直停留在二十世紀早期之時,曲目也還是以管絃樂改編及一些二十世紀早期為軍樂隊的創作為主,毫無重大發展。反觀美國,軍樂隊的發展並沒有因歐洲的停頓而終止了前進,不但作曲家大量創作作品給軍樂隊,使的軍樂隊演出的內容不在侷限於一些作品當中,而表演形式亦漸漸轉入室內,因而能呈現軍樂更精緻的一面。此時,歐洲的軍樂發展腳步已落後美國許多,而近幾年的發展更有朝倣傚美國為主。


P.S
5 一種中世紀的雙簧類樂器,即現今雙簧管的前身。〔參閱康謳:1997:1181〕
6 這裡指的是無按鍵小號。
7 Town Band,從字意上來看稱為「城市的樂隊」;即各城市市民間因興趣而自組的樂 隊,亦稱做「市民樂隊」。

8 十七世紀初,歐洲因宗教問題而引發的戰爭,但最後卻成為歐洲各國間利益及權力的爭奪戰。
9 即法國號的前身,因沒有現今的轉閥按鍵,而靠樂器的自然泛音演奏,因此稱做自然號。
10 一種低音樂器,形狀類似彎曲的蛇,功能如今日的低音號。

11 Adolphe Sax1814年生於Dinant,1892年卒於巴黎。比利時籍的法國作曲家,也是樂器研究的專家。他在布魯塞爾音樂院主修長笛和豎笛,他也致力於樂器改良的工作,尤其是低音豎笛,也因此而導致薩克管家族的發明。

12 A. Sax發明薩克斯風之後,並沒有所有歐洲國家都採用這項樂器,如德國長期與法國戰爭交惡,因此很排斥法國所發明製造的樂器;英國也因戰爭問題,也沒有一下子就採用這項樂器,大約在進入二十世紀後才開始使用,但數量只限兩支。

13 大約都是十六人以下的編制。





(2)管樂合奏音樂(Harmoniemusik)的產生與發展

除了上述的軍樂隊發展之外,管樂器組合的演奏方式也朝其他的方向發展,但雖說是往其他方面發展,但還是跟軍樂隊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上述的軍樂隊發展歷史中,筆者曾經提到:在文藝復興時期之時,管樂器組合的演奏,也開始出現在貴族及平民之間,而不僅僅是為了軍事用途而使用。貴族間會因社交場合的需要而組織樂隊演奏音樂,平民也會了為興趣而組織樂隊自娛,因此非官方形式的軍樂隊開始出現。如此的發展,讓管樂器組合的演奏形式不僅僅只是存在於軍隊之間,且可能在各地方產生,而此後所產生非關軍樂的管樂器組合演奏形式,則是以在宮廷貴族之間所產生的管樂合奏音樂(Harmoniemusik)為最重要,因此在此單獨加以敘述。

首先,我們可先從HARMONIE這個字的字意上先來探討它的意義。HARMONIE(Ger., Fr.),本意除了指的是「和聲」之外,其另一個意義則是泛指一群管樂器合奏或是一個管樂合奏團(wind band)14;而這樣的組合所演出的曲子,就稱為Harmoniemusik(Fr. musique d'harmonie)。Harmoniemusik這個字以嚴格的界定來說,大約是使用於十八世紀中到1830年左右之間,因維也納宮廷貴族的晚餐時間或是社交場需要,所做的背景音樂而言;W. A. Mozart(1756-91)就為了當這樣的場合做了多首的管樂小夜曲,如編制包括了兩支單簧管、兩支低音管、兩支自然號的作品Serenade in Eb K375。在當時,hamoniemusik的編制的彈性可說是相當的大,可從兩支單簧管或是兩支自然號到十三件樂器的組合15,但通常的編制是為三件或是四件的一對管樂器,如兩支自然號加上兩支低音管在加上兩支雙簧管或兩支單簧管或是都有,而其他只是附加的樂器,可任意選擇使用,如長笛、英國管、巴塞管(basset horn)16、長號、蛇號等樂器。法國跟英國大約也是在1760年左右有了hamoniemusik這樣的音樂,亦是使用在宮廷之中,使用樂器的組合幾乎一樣,但在曲目的演奏上則大不相同。在法國,演奏的曲目通常是改編自歌劇的組曲曲選,稱為pieces d'harmonie;而英國稱hamoniemusik這樣的音樂為military Pieces17,演奏曲目上則是以連續短小樂章的曲子為主,且帶有點舞曲的風格,稱為military divertimentos。

到了十九世紀初,整個編制又變的更大,整個樂隊已可能到到二十人以上,也開始加入了打擊樂,如F. Mendelssohn(1810-47)為二十三個管樂器加上打擊樂的作品Ouverture fur Harmonimusik op.24(1824)。但到了1830年左右,這樣這樣人數眾多管樂合奏似乎開始沒落,其原因是被管絃樂團代替了。當時的管樂器表現力還是沒有絃樂器良好,貴族聆聽人數眾多的樂團音樂時,還不如選擇管絃樂團,比較能欣賞到精細的音樂。此後,管樂合奏音樂再次復甦時,即是管樂器改良之後,其表現力能媲美絃樂器,但此時的歷史發展又接入了軍樂隊。





(3)管樂團的興起


整合上面兩段的歷史發展之後,應該能很清楚地看到整個管樂團「前期」的發展18,而真正進入「管樂團」時期,應是從進入二十世紀算起。在上述的軍樂隊發展之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軍樂隊進入了二十世紀之後,便到達了一個顛峰,「室內音樂會形式的軍樂隊」便促成近代管樂團的形成,尤在美國形成的最迅速。軍樂隊進入了室內以整場音樂會形式演出,再加上市民樂隊跟隨著發展,軍樂隊的組成不再是軍人而是市民大眾,軍樂隊這個名稱已不再適用,管樂團(Concert Band)這個名詞油然而生。早期管樂團演奏的樂曲還是以創作給軍樂隊的音樂及管絃樂改編為主19,其後慢慢地才有大量的作品為管樂團而做。進入二十世紀中期之後,在管樂團發展的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莫過是美國管樂指揮家Dr. Frederick Fennell(1914-)在1952年創立了Eastman Wind Ensemble,這個管樂合奏團的產生,使的管樂團在聲響上的表現有了重大的革新,音響效果更加的精緻及色彩化。當今的管樂團發展就屬美國最為精進,美國已將管樂團的教育徹底深入到民間基層與學校,成為最基礎的音樂教育,現今的管樂團作品創作量及曲譜的發行量更遠遠超過管絃樂團,而如此般的一股力量正將管樂團音樂推向世界舞臺,成為一股新興的音樂主流。


P.S
14 德國用這個字來稱呼木管五重奏(harmonie-quintett),而法國則這個字來指稱軍樂隊(harmonie militaire),就此而言,HARMONIE這個字可說是所有任何管樂器合奏的總稱,但並不包括銅管(法國號除外)及打擊樂。〔參閱Stanley Sadie:1980:VIII:167〕

15 十二件管樂器再加上低音大提琴,如W. A. Mozart的Serenade K361/370a。〔同上註〕
16 一種A調的單簧管家族樂器。
17 雖說是使用在宮廷的非官方樂隊,但英國似乎只要是管樂合奏就是稱為軍樂。
18 這裡的「前期」指的是處於軍樂隊及管樂合奏音樂發展的時期。
19 Concert Band因和管絃樂團(symphony orchestra)有著演奏交響化音響的同樣功能,因此又產生了管樂團另一個名稱Symphony band【或稱Symphonic band】,總而言之,不管是concert band或是Symphony band,這樣的名稱的出現,最主要是要刪除掉管樂團在室外行進功能。



三. 管樂團聲響的概念


管樂團發展的歷史概況,已在前詳加敘述過了,本章節將就如何建構一個管樂團正確的聲響,提出管見。其中關係到一些基本的因素,如音準、音色及樂團編制的大小等,而這些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到一個管樂團的所發出的聲響效果。這些因素將在以下論述之。20



(1)管樂團聲響的產生


在管絃樂團的組織中,不管是三十五人或是一百三十五人,有一個原則是絕對不會變的,即是由一群「獨奏」的管樂器和打擊樂器與一群「齊奏」的絃樂器製造的基本音色在做對比。為什麼要以絃樂器作為基本的音色,再用獨奏的管樂器及打擊樂器做對比呢?除了在音量上的考量之外,再來就是過去的作曲家們,大多認為絃樂器是最精細且最能表達思想及情感,不是任何其他表現力差的管樂及打擊器所能替代的,這也說明了為何管絃樂團發展迅速,而管樂團則是遙遙落後。但現今的狀況完全推翻了這樣的理論,自從管樂器不斷的改良及增加其家族樂器之後,管樂器的表現力已經和絃樂器不相上下。在美國管樂作曲家Alfred Reed所著作的"The Balanced Clarinet Choir"(1955)一書中提到:如果在管樂團的單簧管聲部中加入了一把倍低音單簧管(contrabass clarinet),其整個聲部的音響可以和絃樂器在管絃樂團中一樣平衡,也能發揮出整個絃樂聲部在管絃樂團中的功能22。因此,管樂團聲響的產生就由此發展出來,以整個單簧管聲部作為基本的音色,其他聲部與其融合或做對比,如此就能製造出和管絃樂團一樣的交響化效果,也保有管樂團自己獨特的音色。



(2)不同型制管樂團的比較

筆者在上述「管樂團的定義」當中曾有提及:BAND這個字只是個大體上......但在美國,會因其樂團的編制及音響效果的差異,而用不同的名字來稱呼室內音樂會形式的管樂團及軍樂隊。如:

Concert band

Symphony band【Symphonic band】

Wind (and percussion) ensemble

Wind (and percussion) orchestra【Symphony (of) winds、Symphonic winds 、Wind Symphony】



也許對許多人來說,Wind ensemble只是較小或是減少人數的Concer band,但這樣的觀念並不是完全的正確。例如,沒有兩個人同時聽到一個聲響的感覺是相同的,聽後的反應也不相同,雖然差異不是很大,但還是有所不同的23;因此,更何況兩個編制不同的樂團。F. Fennell在他的著作"Time and the Winds"(1954)一書中,闡述出管樂合奏的發展背景到他創立Eastman Wind Ensemble的理念,當他選擇了這個新名稱給這樣管樂合奏形制的新團體,在他的心中確信這個團體不只是一個小型的concert band而已。莎士比亞(W. Shakespeare, 1564-1616)曾說過:It is not what a thing is called , but what it is.24這句話運用在音樂上,很巧妙地提示了我們,我們在意的並不是樂團叫什麼名稱,而是它所製造出的聲響到底是如何。最終,是「聲響」決定了一個樂團的名稱。

在美國的大學裡,假使隨便問一個人說:concert band、symphony band和wind ensemble有什麼不一樣?想必獲得最普遍的答案是:wind ensemble是大學音樂系的樂團,吹奏成員都是主修學生,編制最小;symphony band是音樂系主副修學生再加上一些吹奏樂器程度較好的非音樂系學生所組成,編制較大;而concert band就是所有喜愛管樂合奏的同學都可以參加,編制最為龐大。其實在答案中,只有編制的說法是大致上對的,而其他就值得商議。在我們比較這幾個團體之時,我們該注意到的不只是人數的多少,演奏人員的素質也是考慮的因素之一。我們比較的應該是一流的concert band和一流的symphony band與 wind ensemble,這樣的比較才能真正的聽出這些團體在聲響上有什麼不同。 
 
回到主題,這些不同名稱的團體到底有什麼不同?其實,在這麼多名稱之中,最主要的只有兩個,其他只是衍生出來的而已,這兩個即是Concert band和Wind ensemble。以下分別論述之。

Concert band的產生,其實已在上述「管樂團發展的歷史」中論述過了。它的產生最主要原因,是管樂合奏的形式由室外軍樂隊行進方式走進室內,以音樂會形式來呈現管樂合奏音樂,Concert這個名詞最主還是意味著刪除掉管樂團在室外行進功能。再者,軍樂隊在室外演奏時,人數本來就很多,走進了室內,人數也不見減少,同時許多人也會吹奏相同的一個聲部,所以Concert band一直給人一種人數眾多的感覺。Symphony band則是由Concert band衍生出來的名詞,此處在上述已有說明,便不再贅述。25但Symphony band為展現出交響樂團音色的變化性及色彩性,勢必減少人數吹奏同一聲部,才能達到如此的要求,因此人數則比Concert band少。


而Wind ensemble則是基於一個與Concert band不同的理念而產生。Wind ensemble是在F. Fennell在1952年創立了EASTMAN WIND ENSEMBLE之後,而出現的名稱。他創立這個樂團的理念,是希望這個樂團演奏的範圍能很有彈性,從W. A. Mozart八重奏到P. Hindemith的管樂交響曲都能演奏。在聲部的配置上,為了顧及音量上的平衡,除了單簧管一個聲部二位演奏者之外,原則上是一個人演奏一個聲部,人數為四十五人上下26,基本音色也不以單簧管聲部為主,而是趨向一種各聲部間平衡的「室內樂」型態發展。因此,這樣的配置能展現出管樂團交響化的聲響,亦能兼顧了音響上的變化性、色彩性、明亮度及演奏曲目上的彈性。27其後出現的名稱,如Wind orchestra、Symphony (of) winds、Symphonic winds 、Wind Symphony等,也是依照Wind ensemble的基本理念而形成,但在人數上就並沒有那麼地限制。在樂器使用上,如因需要,更常常使用鋼琴及多種電子樂器,以更加豐富樂團的音響效果。 



三. 管樂團聲響的概念﹝Paul E. Bierley:1991:PREFACE﹞



倍低音單黃管的加入可使整個單簧管聲部的到與絃樂器一樣寬闊的音域。

人耳區別聲響的的能力其實不會差距很大。

 管絃樂團中的管樂群為什麼一個聲部一位演奏者,其理由除了平衡絃樂器之外,則是容易展現出各種不同管樂器之間的音色對比和管樂器的明亮度,Wind ensemble亦然。




結語

管樂團發展至今,算是已有了相當的雛形,世界上幾個經濟的強國,如美、日等國,在於管樂教育推廣上也都相當努力及用心,而這些用心也得到了相當的成效。在美國,幾乎各級學校中都有管樂團的成立,以管樂合奏課程當作基礎音樂教育的一環;在個城市社區中,也都幾乎有樂隊的成立,普及化可見一般。而日本,雖說西方音樂並不是自己國家的產物,但日本人深深瞭解管樂器的學習是學習音樂中相當容易接受的,因而決心推廣管樂音樂教育,雖說發展的起步比英美國家晚許多,但憑藉著日本人一股發展的決心,而現今的狀況已和英美齊頭,甚至有超越的現象;就例如,日本決心要發展管樂團的音樂藝術,便將Dr. F. Fennell請至日本長居十年帶領他們的樂團,這樣的積極行為而導致日本產生了第一個職業管樂團-東京佼成管樂團(TOKYO KOSIE WIND ORCHESTRA),而這個管樂團正是執世界職業管團之牛耳。反觀國內,是否有這樣的決心去發展呢?再者,尤其是現今的政府或是民間,實無法承載一個八十至上百人龐大管絃樂團的經費,而在五十人之內就能有著如同管絃樂團聲響的管樂團,未嘗不是個發展的方向。管樂團將是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一股新興音樂潮流,在各國相繼發展之餘,生處於台灣的音樂工作者、教育者,是否也該開始正視這個課題了



轉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1090217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PW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