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來源:溪畔樂聲Yahoo!家族

這是一封來自交大資科管絃樂版的文章
作者是王戰老師

能夠聽到一場完美的演出,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啊!
但是為什麼?音樂會這麼多,可就是沒幾場好的呢?我發覺,我自己也在犯同樣的錯誤,就是:練習時數太少了。
這年頭開音樂會,大家都重量不重質,多開音樂會,多露露臉,才覺得是在樂壇上活躍。 我覺得多開音樂會是好事,但是,準備不周全的音樂會,開起來實在是一點都不爽!以前Toscanini的時代,一場演出可以被要求排練30次,排練的不理想,指揮就取消音樂會;現在這個時代,什麼事情都要講效率,一場音樂會,給你五次排練, 你就要偷笑了,通常都是4次或3次,你想想,3次的排練,能練出什麼鬼來? 這就是為什麼,音樂會總是不能令人滿意,根本練的不夠嘛!我認為,練習狀況,分為好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大家都在視譜,連譜上是什麼音都還搞不清楚,還談什麼合奏? 當然,職業樂團技巧和適應能力都較好,可能音已經都弄得出來了, 但是,音的長短、大小聲、音準等等,仍然很糟。

第二個階段:個人的譜都能夠得到解決,也就是說,都吹得出來了,開始聽得到其他人,或其他聲部在搞什麼鬼了,這時候指揮開始統一速度,修Articulation、Balance,各部首席也開始調音準,和吹法的統一,可以說是大概有一個輪廓的狀態。

第三個階段:各聲部都能被解決,也就是已經有Section的感覺,這時,曲子已經開始有一個鮮明的圖像,大家的細部,與較難的技巧,也都獲得清楚的整合,指揮細練微妙的速度變化,和各聲部完美的連接,可說是整齊乾淨的階段。

第四個階段:整合音樂感的階段,當「整齊乾淨」被做到的時後,演奏者才會開始覺得有一點爽度,因為聽到了漂亮的合奏聲響,這時,就是考驗指揮素養的時候了,完美的合奏度,並不等於完美的音樂,指揮應細細檢查樂曲結構,灌注畢生 的功力,使樂團演出真正的「音樂」,讓音符活起來,讓指揮的意志力貫穿全團,統一所有團員的音樂感,無論是大聲、小聲、漸強、漸慢,都能使團員得到一致的共識。

第五個階段:成熟的階段,到了這個階段,才算是準備演出的階段,樂團能夠準確的掌握音樂,而且因為不斷的演練、使得技巧愈來愈純熟,技巧的純熟, 使得演奏愈來愈輕鬆,放鬆的演奏,使得音樂更流暢,音樂的流暢,使得整體的架構愈來愈鮮明,這時,整個演奏的風格,才會出現,可以表現出樂團的特色、指揮 的修養、和作曲家的藝術層次。

當然,五個階段的分界,並不是非常明顯,有時會交雜甚至同時進行,所需時間也因人而異,但是,要練到第五個階段,對所有樂團來講,都不容易,很不 幸的我要說,在台灣的音樂會(包括我自己的),大多都還在第3個階段時,就演出了。才練到第2階段,剛搞清楚是怎麼回事,就要演出的,也還是很多,這些都是不應該的,也必須要改進的,在台灣這種劣質的文化環境,或許,講究藝術品質,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但是,至少我們要知道,我們正在走偏路,這樣,品質不良的演出,就再也得不到快樂了。

得不到快樂的事,我想..沒人想做吧?


你做到哪些階段?有做好嗎?看看你週遭的人、樂團現在在哪個階段。試看看在自己練習跟小組練習時,注意上面提到的一些細節吧!

*相關資料連結:王戰老師的相關資料
*若有侵權之處,煩請告知我們一聲,我們會盡速移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PW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